学生时代,代父从军的木兰,在我心里是那首《木兰辞》中的名句:两兔傍地走,安能辨我是雌雄?长大以后,木兰是个让我心疼的女人,明明是女儿身,却要和男人那样浴血疆场。如今拜访木兰故乡——武汉黄陂区的木兰山木兰湖,是慕名前往,也是偶然的机会。先前只听说那里有个景色宜人的木兰天池,趁着国庆,一饱眼福。
山不在高,有仙则名。木兰山上有神有仙,碧草绿树间有庙宇、有道观,佛教道教共处一山,佛中有道,道中有佛,佛道一家,还有木兰庙,你想拜哪个就拜哪个,想把心愿说给谁听就说给谁听。但据说,如果求神拜佛就要连续三年,并且每个菩萨都要拜过,于是我就像大多数来访者那样,仅仅作为一个游客轻轻飘过。木兰山是国家地质公园,被中外专家誉为“不可多得的天然地质博物馆”,什么蓝片岩、红帘石片岩、火山作用,我完全不懂,只不过是一个看热闹的门外汉。
木兰山是好山,不做香客不做考古者,仅仅是一个游人也就醉了。我们下了车,走上了一条宽阔的马路,木兰山以一阵凉风,继而一阵微雨迎接我们,我们不慌不乱,从容前行。路边有木兰山地质公园博物馆,博物馆的门上悬挂一幅木刻对联:上联“东坡到时定留诗呼李白也来”,下联“安石到此必停轿劝皇帝莫走”,横联“好山”。我想,这样的好山,如果从前就有这么好的路,或许东坡李白安石皇帝,这些爱好山光水色的人真的会来。走不过多久,一块大石头挡在路中间,名曰“下马石”,明明是修路时,由于各种原因不能搬或者搬不动,冠以这样的一个名字,让人不由想起,这下马石都一两人高,那骑着高头大马的木兰该是多么威武强壮,语言的魅力无穷。路右边还有一块大石头,上面从左到右刻着“门”“石”两个大红字,不知道该念“门石”,还是“石门”,因为景区里有些字从左往右念,也有从右往左念的。比如说景区大门上从右往左刻着“木兰胜景”四个大字,景区内的“第一天门”“法藏寺”“忠孝勇节”,黄色院墙上的“阿弥陀佛”等都是从右往左念的。而“南天门”又是从左往右念的。
路很宽,一直通往景区。路边偶尔可见石阶小路,延伸到山林里。我们选择一条小路抄近道进山。路上的游客都是热爱山水的人,走走停停、说说笑笑,吸吸气、看看景、歇歇脚,认识的不认识都亲亲热热,前呼后拥,忘记年龄、忘掉身份,全身心沉浸在行走山野的乐趣中。
在几棵古树下稍作休息,一鼓作气来到景区。景区不大,庙宇道观林立,有很多石头建筑,石板路、石栏杆、石房子、石桌子、石凳子、石柱子、石牌坊、圆形的石门……石壁上还有各种浮雕,显得古朴典雅。墙边路旁时有石刻,很多游人在石刻边合影,留下到此一游的凭证。石头墙用大大小小的石头垒起来,大石头垒小石头,小石头垒大石头,没有钢筋水泥,斑斑驳驳,有的石头缝里还长出小小的草、细细的树、长长的藤什么的,给人以岁月的厚重感。
这里天然的石头大都是粗糙的,像被人胡乱地涂上了一层厚厚的水泥,有纹理,但极为不规则。“金顶”附近有一大堆石头,像错乱堆放的木头,很多人在上面玩耍照相,我无端地产生“穿越”的感觉。从一座叫“壶天”的圆形石门(若不是左边的落款,就要被我读成“天壶”)进去,能看到一些天然的石头。路边的一块大石头差点被看成是一段古木。许许多多的地质故事就凝聚在这些石头里。玉皇阁前天工巧成的龙尾石特别引人注目,悬空跃起,地势险要。大家就都在龙尾石上照相,自觉排队,坐着照、站着照、躺着照,怎样开心怎样来,无拘无束。一阵疾风吹过,举起双臂,似乎就能飞。大家的谈笑声随风飘得很远很远。
一两个小时后,我们又踏上了下山的路,一棵巨大的“麻栎”树,被近视眼看成是“麻栋”,一阵哗笑;“梓树”被念成“辛树”,一阵哗笑;雨过路滑,一不留神,有人滑了一跤,又是一阵哗笑。美丽的风景美丽了一路人的心情,美丽的心情美丽了一路的风景。
午饭后,我们又坐电动船游览了水丰岛美的木兰湖,很辽阔的一片水域,湖水那么清那么静,像有一幅巨大的锦缎覆盖水上,发动机激起的水花有一种冰凌的质感,晶莹纯洁。快艇极速划过水面,很快就看不到踪迹了,宛若掠过水面的一只大鸟。黄陂人很注意保护这片水域,除了因季节更替飘落的树叶,看不到一点污染。
英雄木兰化作一尊尊塑像,或威武将军,或娇羞女子,静立在山水间,静立在时光里,不悲不喜,不问知秋落叶翻飞的惆怅。